正常应激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的脏腑气血应答外在环境所产生的正常情绪,称为七情。七情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面对疫情应激出现短暂轻度的心身紊乱,如恐惧、担心、紧张、郁闷、心烦、愤怒、内疚、眠差、纳少、胸闷等,一般人体会通过“肝的疏泄”调节(相当于现代医学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逐渐适应,进而恢复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稳态,这是健康的表现。
2、过度应激
强烈而持久的负性情绪刺激,超越了肝的疏泄能力即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机体的稳态就会失衡,出现心身障碍就属于过度应激,中医称为“七情过极”。
引起“七情过极”原因不外正邪交争这一对矛盾。外部刺激源强度过强或时间过长称为邪气过盛,个体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抵抗应激能力低下称为正气不足。这一对矛盾之中尤以正气起主要矛盾,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中医认为“七情过极”状态对人的生命和健康十分有害。南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就明确提出“七情致病”学说。七情致病的论述有“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 ”,“ 大怒易失礼”, “大惊易失态”, “大哀易失颜”, “大惧易失节”等等。面对疫情,“七情过极”状态也会象新型冠状病毒一样对机体、对社会产生极大的隐蔽性、感染性和破坏性。
1936年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 Selye提出了应激概念。他认为应激状态的持续能击溃一个人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人的抵抗力降低,容易患心身疾病。近代研究也认为过度应激可引起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网络紊乱、物质能量代谢异常等一些列级联病理反应,常是诱发和加重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猝死等心身疾病的“扳机事件”或诱发因素,也是引起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的原因。要是再与新型冠状病毒直接侵害杂合在一起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疫情应激状态心身调适十分重要。
2、情志相胜法。该法首载于《内经》,《素问‧阴阳应像大论》“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悲胜怒”等,是众多心理治疗方法中最具独特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即用一种或多种情绪去制约、消除其相胜的病态情绪,以治疗由七情过极引起的某些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在实际运用中宜领悟其精髓、不必拘泥形式,揭示出人的情绪其实是可以变化的,针对怒、忧、悲、恐、惊等负性情绪均可用喜、乐、爱等正性情绪去治疗和改善。如面对疫情,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坚强领导、不懈努力,医务人员奋不顾身、驰援一线,亲情的关怀和支持,自身战胜挫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等等,都是缓解疫情过度应激状态的有力武器。由此派生出的顺情从欲法、怡情悦志法、开导劝慰法、艺术熏陶法、修心冶情法等等。
3、正念觉知情绪管理法。正念即觉照、观察,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有意识地觉察、活在当下,不做判断、不让意识在虚拟的思维世界里发散、徘徊,而是专注于现实的事物。正念思维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常用的方法进行训练,比如数自己的呼吸、观察自己的思维、步行冥想、内视自己的躯体等等。平常我们惯于过度思考,而正念要求我们觉察而不参与思考过程;平常我们惯于对负面体验条件反射式地逃避,而正念要求我们坐在那里学习体验、忍耐而不逃避。其实,正念思维要求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淡定,只有接受了,我们才能做出冷静明智的决断,而不是批评、分辩、和意气用事。觉知即有意识,通常人的情绪是在潜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自动反应的,人往往成为不良情绪的奴隶。其实情绪是可以觉知的,也就是说意识到自己现在的情绪状况,比如说意识到到自己正在生气,意识到自己思虑有点多。只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懂得关照自己的情绪,就能逐步学会管理和驾驭自己的情绪,逐步掌握情绪剥离和情绪重塑技术,就能做情绪的主人。比如临床上慢性失眠患者多有对睡眠的恐惧,一想到要睡觉了,首先的情绪是很害怕失眠,越怕失眠就越睡不着,越睡不着就越害怕,恐惧与失眠交织在一起,形成恶性循环,不能自拔。经过指导很快情绪和失眠剥离,患者虽能感受到失眠还在但心态平和不恐惧了,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事物是可以剥离的。同理面对疫情出现十分恐惧、担心、焦虑的情绪,通过情绪剥离的学习掌握,就能够冷静从容面对疫情,情绪重塑,还会毅然果敢逆行。相信每个人都会蕴藏有丰富的调控管理情绪的潜力。
中医非药物疗法是以中医心身合一整体观为指导,以非药物类手段调和心身为目的。其疗效独特、作用迅速、安全易行,具有简、便、廉、验之特点。有利于疫情应激状态的恢复。
1、穴位按摩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通过对穴位的按摩,可以调理气血、稳定情绪。
当出现失眠、头晕、头痛等症时,可按揉百会穴、四神聪穴、风池穴,太阳穴;当出现食欲不振、便秘、或伴情绪低落时,可按揉天枢穴、中脘穴、足三里穴、丰隆穴、蠡沟穴;当出现心烦不宁、心慌胸闷、担心紧张时,可按揉内关穴、神门穴、膻中穴、五脏俞穴。心情郁闷时,可按揉期门、太冲、行间。
每次选用2-4个穴,按摩3-5分钟,按摩时用大拇指指腹,用力应以适度微痛为宜,循序渐进。每日1-2次。
2、耳廓按摩
人的耳廓正面有300多个穴位,背面有50多个穴位。这些穴位关联着人体的各个部位,如果经常用手掌或手指揉搓耳廓,能收到很好的保健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1)提拉耳尖:用双手拇、食指捏住耳朵上部,先揉捏此处,直至该处感到发热为止,然后再往上提揪15-20次。
(2)上下按摩耳轮,并向外拉: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按压和揉捏,使之发热发烫,然后再向外拉耳朵15-20次。
(3)下拉耳垂:先将耳垂揉捏、搓热,然后再向下拉耳垂15-20次,使之发热发烫。
(4)按压耳窝:先按压外耳道开口边的凹陷处,按压至此处明显的发热、发烫。然后再按压上边凹陷处,同样来回摩擦按压至感觉发热、发烫为止。
(5)推上下耳根:中指放耳前,食指放耳后,沿着下耳根向上耳根推,要用劲推40-50次左右,以推后耳部及面部、头部均有明显的发热感为宜。
耳廓按摩,没有严格的时间要求,闲暇时可随时做,有条件者最好分早、中、晚或更多次揉搓,每次按以上5步顺序按摩5-10分钟,以发热为度。
3、气功导引
气功导引可将“调心”与“调身”同时进行,这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所无法达到的。可以放松肌肉、通调气血,改善各脏腑功能和心理状态。
可选择习练八段锦、太极拳和六字诀等适合自己的中医养生气功。每日早晚各练习1 遍,要求环境安静、温度均衡,配合呼吸练习。
4、音乐疗法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音乐通过声波作用于大脑皮层系统, 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迷走神经兴奋性,达到镇静、安神的功效,可缓解负性情绪,并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健康状况。
心烦、恼怒情绪明显者可选听《春江花月夜》、《江南丝竹乐》、《花好月圆》、《百鸟朝凤》等乐曲;悲伤、抑郁情绪明显者可选听《阳春白雪》、《高山流水》、《阳光三叠》、《秋湖月夜》等乐曲;担忧、恐惧情绪明显者可选听《喜洋洋》、《紫竹调》、《塞上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乐曲。
音乐疗法简单、安全、有效。也可配合穴位按摩、气功导引等同时进行。
5、疏肝安神操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分会
2020年2月9日